24小时热线0913-8200120

 

 

详情 >

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

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
国家级二级甲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

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

多数病人在术前都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以下两种:

1. 焦虑型:大多见于年龄为15—77岁。认为手术是一种风险,害怕麻醉及手术后病体不会痊愈留下后遗症,怕出血多,怕疼痛难忍,怕手术中出现意外而死亡,从而出现了情绪低落。术前焦虑主要表现在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心悸、多汗、尿频等。

2. 悲观型:大多见于年龄为30—65岁。对自己的病情作胡乱猜测,认为自己的并已无法治疗,因而对施行手术的现实只是简单的否认,采取听天由命消极等待死亡的态度,一切任凭医生摆布。

这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影响病人的睡眠和休息。术前过度焦虑会导致心悸胸闷、头晕、恶心、食欲降低、失眠乏力、尿频、多汗等诸多生理反应。持续的奖章焦虑状态,还会使得下脑丘—垂体—靶腺轴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改变,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降低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增加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可见,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对于躯体或精神的疾病起到治疗或促进康复的作用。术前心理准备是一个很重要的护理环节,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术前宣教,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下主动接受手术。因此护士应在病人等待手术期间多与其接触交谈,运用沟通技巧,了解病人对手术存在的心理状况,针对病人的各种各样的思想顾虑多做解释工作。在许可的范围内为病人提供一些活动,使病人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可有意识地将手术中和手术后的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早给病人说明,同时也让病人了解治疗程序,使病人知道手术的必要性、可靠性、安全性,从而有效地配合治疗。在观察病人病情和做术前知道时,不要忽视躯体疼痛、乏力、头晕等症状,这也可能是病人焦虑的表现。从而使护士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收集病人术前的焦虑状态。有针对性的进行术前知道,使病人消除疑虑,处于轻度焦虑状态。因为适当的术前焦虑是必要的,它可以调动躯体的能量做好心理准备。如果病人术前无任何焦虑反应,满不在乎, 从而可能给手术带来困难,尤其对术后恢复不利。这类病人一般过于乐观,对于手术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一旦遇到特殊情况,需要病人做好配合时便会不知所措,无法应对。护士这时应注意帮助病人认清过度心理依赖的危害性,做好适当的心理准备。要教会病人术后肢体锻炼、床上翻身、深呼吸、有效咳嗽、床上大小便,以及指导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和配合药物治疗。使病人能正确理解正常和异常的区别,减少病人不良情绪,加快机体恢复。也可以用积极的暗示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以减轻或解除病人心理上的负担,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同时还给病人介绍有关疾病的手术知识。使病人逐渐减轻思想负担,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

二、增强术后病人恢复健康的信心:

手术后的病人消除了对手术的恐惧和猜测,注意力集中到术后生理现象及手术效果。所以,当病人手术意识清楚后,护士应告诉病人手术已顺利完毕,让病人放心,并鼓励病人安心养病。这样可以减轻或消除病人心理上的负担,降低手术后愈合不好,特别是术后已确诊为肿瘤,而病人又不知病情时,要注意保护性治疗,不应告诉病人手术效果和术后诊断,可以谈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同时告诉家属不要在病人面前流露出悲观情绪,以免病人悲观失望而影响术后恢复。术后病人由于活动受限,伤口疼痛等不适,病人对外界的依赖性相对增强,希望得到照顾和帮助。这时,护士应多关心病人,安慰病人,护理病人时操作要稳、准、轻,尽量避免疼痛刺激,减少病人的痛苦。护士对那些不能经受手术后疼痛及焦躁不安的病人要给予同情和理解,不能认为疼痛是自然的,而不加重视,可指导病人暗示自己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暂时的,手术都挺过来了,这些疼痛有算什么等等,在细心护理的同时,要鼓励病人尽早活动,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工作的同时,要注意调动患者亲人和朋友等方面积极因素。注意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避免造成他们的误解,争取让他们都能参与到我们护理活动中。这样才能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支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发布时间:2009-01-12 00:04